临床医学院在学校领导及科技处的大力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特色,聚焦基层慢性病的防治和基层人才培养,明确了研究方向,形成了“基层代谢性血管疾病机制和预防研究”、“叙事医学在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两支科研团队。
学院近年来的科研工作真抓实干,成绩斐然。每年设立院级专项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和孵育教师们的教研工作,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师们的科研产出不断提升。2020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项,市局级以上项目4项,总资助经费74.17万元,人均7.4万元;横向项目6项,总资助经费87万,人均8.7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3篇,其中I类10篇,Ⅱ类12篇。
基层代谢性血管疾病机制和预防研究
赵苗苗博士的科研工作主要涉及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代谢性疾病、营养及运动干预、儿童青少年及妇产科等方面的现场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入职2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优青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等项目,总资助经费60余万元。
赵苗苗老师在《Nutrients》杂志发表题为“Substantial increase in compliance with saturated fatty acid intake recommendations after one year following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的论文(Q1区)。研究对美国代谢综合征患者按照AHA营养指南进行膳食干预,随访发现仍有大部分研究对象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超过建议水平,其结果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赵苗苗老师近两年工作聚焦DNA甲基化与脑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其结果有助于揭示脑卒中患者二次事件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为卒中后不良结局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叶熊博士潜心于教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分别主持厅局级和省部级项目各1项,校级项目3项,总资助经费30万元,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1.133分。于2017年10月,在《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杂志(IF:3.355)发表题为“Echo intensity of the rectus femoris in stable COPD patients”的研究论文1篇,该研究探索了一种超声图像回声强度定量方法,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骨骼肌功能失调;于2021年5月,在《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IF:5.091)发表题为“A Novel 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 Speckle-Tracking Ultrasound Algorithm for the Evaluation of Diaphragm Deformation”的研究论文1篇,该研究首次把互相关归一算法用于膈肌超声斑点追踪,为研究膈肌动力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该成果是叶熊老师和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罗建文研究员团队合作的阶段性成果
叙事医学在职业精神教育研究,成果显现
蔡巧玲院长和叶熊博士等组建的叙事医学教学团队,刻苦专研叙事医学理论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在连续5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叙事医学-医患故事70例》教学专著1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系列论文论文。蔡巧玲院长和叶熊老师成为全国医学教育联盟学术活动、全国叙事医学高级师资培训班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讲者。于2020年7月,在《BMJ Open》杂志(IF:2.692)发表题为“Empathy variation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after early clinical contact: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的叙事医学相关教学论文1篇,该研究介绍了我校早期临床实践课程中的叙事医学教学工作,并观察到了课程前后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
临床医学院近年来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学校党政班子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智慧,渗透着全体教师辛勤劳动的心血,也为未来几年学院及学校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期,在学校坚强有力的领导下,临床医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未来几年一定会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